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集评
杨楚平 湖北 草书中堂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创作小记:此次投展作品我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才完成的。首先是确定纸张和内容。纸张选定的是半生熟的麻笺古宣。内容上为了避免“撞车”,又时逢冬至,所以选择了两首写冬天的诗,共52个字。其次是融入基本技法。比如,第一行前面的浓墨与第二行凝练疏朗的线条形成对比,第一行下部的浓墨与第二行下面大部分重笔形成的块面,与第三行上部及第四行大部的块面构成呼应关系,同时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在节奏上,从第一行开始全篇五次用墨,呈现出有长有短、错落有致的效果。三是尽量突出个人亮点。如“满前”的枯笔与“村”的长线条,既丰富了书写的笔调,也是一种势的构成,更是情性的表达和通篇书眼。四是形成独特的风格。在作品中,我着意把张旭的“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和黄庭坚的“长枪大戟、恣意纵横”融在一起,尽可能捕捉到那种情感与技术的互动互融,情性所致,因势生发,一任自然。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我试图提高作品的格调,力求把晋唐的气度、宋人的意韵融入作品中,突出个人的思想理念。然而作品仍有瑕疵,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提高。
评委点评
孙学辉(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协副主席):此作取法黄庭坚,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展览书体。评选过程中我看到这幅作品时感到非常震撼。大开大合富于变化、线条精到爽朗,作者很会用墨,线质也处理得很好,整幅作品疏密有度、虚实分明,章法处理也非常得体,说明作者在创作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写大字讲究气韵生动,要富有韵律,笔画间犹如跳动的音符,应富有节奏感。这件作品基本上表现出了大草的特质,很耐看。不足之处是整幅作品缺少留白,少变化,空间感不强,行距偏匀,个别字处理略雷同,如“丹”和“月”二字如出一辙,缺少变化。建议在创作之余多读书、多研究古代法帖,这样创作时会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李 彬(中国书协理事、西藏自治区书协副主席):杨楚平先生这件作品取法黄山谷,对山谷的笔法有较好的把握。作品起笔的“秋风”与第三行“宵寒”对比第二行的“枫客”,“过一点”与“时温”对比“宵多”与“满前”,“半轮”与“墨花”对比“新诗懒写”,这几组对比体现了作者具有制造矛盾与平衡矛盾的驾驭能力。该作通篇有着轻重缓急、浓淡枯湿的阴阳对比关系,笔法放纵有度、笔势连绵有法,而粗线条的对比又能表达凝练瘦劲、飞动舒展的点画,使得作品表现丰富,虚实关系明显,块面呼应生动,感染力较强。
学术点评
张金梁(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副主席):此幅草书作品用笔自然流畅,合理运用了书法的体势开合线条断连,使笔法行气颇具节奏感和韵律美,整体章法也虚实相生浑然一体,是一幅可圈可点的作品。从作品上可以看出作者在黄山谷等人的草书上下过功夫,当然也受到一些今人的影响。作品用笔力求变化的同时,亦产生了不少笔法突兀等不协调情况。在字法上,两个“宵”两个“寒”体势不同皆有变化,颇为可观。然“丹、月、宵”等字皆写得上窄下宽,略显笨重而有习气。另外,书写作品还是选书一个文人或相近时代者的同类诗词为好,此书法选书了不同时代诗人的七绝和六绝,读起来感觉不太协调。
祝 帅(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楚平的大草取法张旭、黄庭坚,略参己意,杂以时人之长,气势磅礴,以宿墨略作涨墨之感恰到好处。不足之处,一是个别笔画过于生硬,如“宵”“多”等字,且整体来看点画形态重合度较高,有过于机械之感;二是中间三行上部章法处理略欠调整;三是个别字草法不够规范或错误,如“庭”“宵”等。建议作者今后在点画细节处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