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作者:苏轼 [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 诗词作者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留言」:请聊聊你的梦,或者有烈日和暴雨的夏天
﹀
﹀
﹀
有一个撕裂的世界。那些基于国家、种族、团体、性别、价值观、经历、见识等的不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事件在不断上演。
有一些撕裂的人。他一半是快乐,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希望,一半是沮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种强烈的“撕裂感”正在争夺他的身体,使他越来越难以承受。
苏轼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他骄傲,也失落;他快乐,也痛苦。他反对新法,但作为朝廷官员有时候不得不坚决推行新法。面对世俗与官场的污浊,他想隐退回归田园,但作为士大夫的使命感又激励他继续前行。
在徐州任知州期间,他过得有点惨。又是水灾,又是旱灾,还有盗贼横行……事情完成一件,又来了一件,应接不暇,让苏轼疲于应付。更让人疲惫的,则是无始无终、无远弗届的党争。在词里,他说自己,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在一个夜晚,他宿在燕子楼,据传这楼是唐代张尚书为爱妾关盼盼所建。苏轼梦到了关盼盼,因此作了这首词,词的开头好似信笔写来,其实别有深意: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细细观察,细细体味,总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它仍能安慰每一个身心俱疲的旅人。而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而敏锐的苏轼,看见了。
正如后代点评家、学者顾随所说:“曲港之鱼,人不静不跳;圆荷之露,夜不深不泻。虽是眼前之景,不是慧眼却不能见,不是高手却不能写。更无论钝觉与粗心也。”
再往下看,“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倒叙的写法。苏轼先是梦到关盼盼,然后梦被鼓声、叶声惊醒,夜半游园,“觉来小园行遍”,这才看到最开头的景象:“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在词的最后,苏轼感慨:“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都终归消逝,都如梦幻泡影,无论黄楼、燕子楼,还是关盼盼,乃至苏轼自己。
顾随说:“尽宇宙,彻今古,号称万物之灵的人也者, 更无一个不是在大梦之中,更无觉醒之期。然后愈觉睡里、梦里,而月如霜、风如水、鱼之跳、露之泻为可悲可痛也。”
在梦里的人不会看到: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而醒来的苏轼却能看到这些景象。因为有苏轼的提醒,我们也将记得,并且去寻找每一个“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日子。正是这样的记忆,这样美好的感觉,将我们从一个撕裂的世界里赎回,使我们重新变得温暖、清新,然后充满能量、充满希望地继续生活下去。
作者:湘人彭二
编辑:潘茜、杨敏(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