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古代统治者认为王者须在天地之中建造自己的都城,以应天命。古书记载,自夏代开始,统治者就有了“求中”的实践。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周公制礼作乐,规范宗法礼制,体现了周人的文化创造,将早期国家的礼制推向了成熟。
“长子口”簋形觥,1997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匍”雁形铜盉,西周酒器,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匍”雁形铜盉器身为雁形,圆形器口开在背部中央,腹腔呈圆角长方形扁体状。雁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扁嘴微张,自然形成盉流。雁尾部有一个卷身上扬的龙首形鋬手,扁腹下有四柱形足。器口上有子口器盖,中部设一上粗下细的提手为盖钮,与站立在雁尾上的一圆雕铜人相连。铜人双手抱住器盖上的环形钮,双脚之间有横梁,与雁尾上浮雕牛头饰顶端的环钮相衔接。整器造型精巧端庄,美轮美奂。“匍”雁铜盉盖内有铭文5行44字。七璜组玉佩,1990年,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君主虢季墓出土。七璜组玉佩,由七个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双排两行的红玛瑙珠、料珠等串联而成。璜上饰有夔龙纹,玉佩上部与玉项饰连为一体,玉项饰由串管、红玛瑙珠及最上部的玉龙纹饰组成。大型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鱼父乙”铜卣,西周文物,1961年出土于河南館壁庞村。“卣”是商周时期较为常见的盛酒器,“鱼父乙”铜卣器上有盖,长颈、鼓腹、圈足,绳索状提梁,通体素面,器盖与器底均有“鱼父乙”3字铭文。
与这件卣同时出世的还有一件枓,首部为圜底小杯状,曲柄宽尾。枓为据酒器,用于从较天容器内向外取酒。枓为曲柄,如北斗星之形,这也正是枓与勺的重要区别。
骨排箫,1997年出土于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由13根长短次第的禽类腿骨管排列组成,最长的一根骨管长32.7厘米,最短的长11.8厘米,这件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
镇院之宝:玉柄铁剑,西周晚期文物,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虢季墓)出土。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嵌接组合而成,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这把“中华第一剑”我们在虢国博物馆见过它的复制品,在这里的真品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河南博物院鱼父乙太清宫镇虢国长子口发布于:福建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