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外贸保持增势,稳规模、优结构不断推进,展现出较强韧性。”深圳海关副关长潘楚雄在1月16日举行的2023年广东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总结称。
据海关统计,2023年,深圳市进出口3.87万亿元,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据业内人士分析,与往年相比,2023年深圳拉动广东省进出口总值较多,起到引领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市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46.6%,拉动全省外贸增长2.6个百分点。
深圳出口“31连冠”
“2023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深圳市进出口商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文胜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消费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不断加剧,再到近期红海航运通道受阻,深圳作为中国外贸的“火车头”,难免首当其冲。
据林文胜观察,其中主要受影响的是深圳的中小企业,主要面临订单不足等难题,一是部分欧美大品牌产业链转移导致的,二是全球消费疲软导致的。
不过,整体来看,深圳外贸的发展势头依旧非常强劲,进出口增速和规模均迈向新的台阶,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尤其是出口方面,2023年深圳出口2.46万亿元,快速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出口优势不减反增。
潘楚雄介绍,2023年深圳外贸的表现有五大特点。贸易自主性增强,保税物流业态发展良好。2023年,深圳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14.4%,规模达到2.08万亿元;深港物流一体化优势继续显现,保税物流增长5.2%,占23.7%。
对主要贸易伙伴保持增长,“一带一路”占比提升。2023年,深圳对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合计3.04万亿元,增长4.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3万亿元,增长9.3%,占33.6%,提升1.1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主体作用突出。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增长12.3%,占65.7%,比重高出全国同期水平12.1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优势稳固,“新三样”出口动力强劲。2023年,深圳机电产品出口1.78万亿元,增长6.7%,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72.6%。机电产品中, “新三样”合计出口887.6亿元,增长33.9%。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带动相关产品进口增长。2023年,深圳进口消费品、半导体制造设备、大宗商品分别为1349.1亿元、301.6亿元、238.9亿元,分别增长3.1%、316.2%和56.8%。
“2023年,在全球经济比较困难的背景下,深圳外贸在稳的同时,迈出了进的步伐。”林文胜称。
民营企业成外贸增长主动能
2023年,中国外贸顶住压力,克服外需下滑、价格下行和去年高基数影响,展现了较强韧性。在此背景之下,2023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平稳增长实属不易。
林文胜向记者介绍,与其他外贸强市相比,深圳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包括: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龙头企业起到引擎作用、科技创新带动民营企业出海、新能源产业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等。
“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近年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在降成本、促融资、拓空间、优环境上下功夫。”林文胜进一步表示。
记者了解到,去年,深圳海关结合地方经济特点,聚焦重点产业集聚发展需求,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系列措施35条,持续夯实外贸发展基础。
目前,深圳物流方面,深化“海空港畅流计划”改革,新模式下海港、空港出口货物周转效能提升20%至45%左右;推进“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实现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并延伸至粤西地区,平均压缩货物堆存期66%,享惠企业超5000家。
此外,深圳监管方面,针对高精尖设备特殊运输要求,定制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2023年保障超289.8亿元科研及高新技术设备安全高效进口。持续推进ERP监管改革在加贸保税业务领域的应用,2023年,关区106家对接的保税企业进出口超1万亿元。
还有,深圳服务方面,全面推行“免跑腿、零接触、网上办”,备案时效提升50%以上,2023年深圳关区新增报关单位备案1.98万家。促进跨境电商健康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集约审单、审单快放等便利化改革,实现90%以上的跨境电商包裹自动放行。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最好的沃土。林文胜进一步告诉记者,目前深圳许多龙头企业正依靠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欧美等发达市场,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基础突出,在外贸中担当了核心引擎的作用。
此外,得益于数字贸易的发展,深圳中小企业出海的机会越来越多。实际上,深圳的民企进出口占比一直高于全国及部分重点外贸城市北京、上海、苏州。
梳理以往数据发现,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一直保持在6成左右,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更是增长12.3%,占65.7%,比重高出全国同期水平12.1个百分点,为深圳外贸的增长主动能。
为增强民营经济,深圳2023年提出,在平台经济、出海服务等方面释放政策红利,为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更多创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