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间2024甲辰龙年就过完了,但在过去古人眼中,是出了正月才算正式的把年过完。按照古人旧俗的说法,今天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也是年的最后一天了,旧俗的说法中这一天是“晦日”,民间老百姓对这一天还是非常重视的,对于晦日这一天,也是有很多俗语说法的,“晦日三不做,福禄自然来”也是由此而来。
那么“晦日”究竟是怎么来的?“晦日三不做”又是指哪三不做呢?这句话有啥意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个究竟:
正月廿九“晦日”是怎么来的?
晦日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也就是“初晦”,在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一天,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初晦”,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五月的最后一天为“中晦”,腊月的最后一天为“尾晦”。
“晦日三不做”是指啥?
一、晦日不借钱
古书《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所以这一天,人们一般不外借钱财,把钱借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散财”,是一种不吉利的做法,而且放倒现在社会来看,借钱也是不要轻易做出的一种行为。钱借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可就难了。
二、晦日不远行
晦日的次日就是朔日,所以晦日又叫“既朔”,民间也有“朔日不出门,望日不回家”的说法,杜甫也在诗句中写到:“非君爱人客,晦日更添愁”,这一“月亮强引力”的原理,晚上出门不太合适,可见古人是认为这一天是适宜出门的,尤其是一些需要长途远行开车的,可以选择别的日子。
三、晦日不留脏东西
腊月二十九是晦日,也是送穷日。唐代诗人·姚合在《晦日送穷三首》中写到:“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可见古人对这天送穷真的很有讲究,民间有五穷,分别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送穷的方式也是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这天会把家里收拾干干净净的,把家来的垃圾、脏东西、破衣服都一起扔掉,为家人祈福纳祥,远离疾祸。
Lily美食谈碎碎念:
以上就是关于“晦日三不做,福禄自然来”的相关解说,也是旧俗的一些传统观念,现在很多年轻人早就已经不记得,并且也不推崇这些旧俗了。虽然是旧俗但用现代观念来理解也是行得通的,也是人们追求内心安宁,祈福纳祥,图个吉利的做法。
姚合福禄古人晦日三不做朔日发布于:海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